《大學雜誌》創刊號(民國57年1月)

ebook

By 《大學雜誌》編輯部

cover image of 《大學雜誌》創刊號(民國57年1月)

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

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,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-a-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.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.

   Not today
Libby_app_icon.svg

Find this title in Libby,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.

app-store-button-en.svg play-store-badge-en.svg
LibbyDevices.png

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

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:

Loading...

經過民國40年代(1951年至1960年)的危疑動盪,臺灣在50年代(1961年至1970年)進入威權政治過渡到民主政治的轉型時刻。其間扮演催生改革關鍵角色的,是由一群知識份子集結發聲的《大學雜誌》。《大學雜誌》(THE INTELLECTUAL)在民國57年(1968年)元月1日創刊,實際創辦人是鄧維楨,版權頁刊出的發行人是鄧維楨的朋友林松祥,出版者是野人出版社(苗栗縣通霄鎮白東里143號),編輯者是《大學雜誌》編輯委員會(總編輯實際上是何步正),創刊號封面是義大利畫家莫地尼安尼的人像,由吳翰書設計。創刊號之首有篇〈大學雜誌和你〉,標示《大學雜誌》提供讀者這樣的服務:「在眾多的專門典籍,找出你需要的知識。大學教授讀起來覺得津津有味,三輪車伕讀起來也將欣然色喜。我們都懂得用名畫來增輝家庭,用蜜絲佛陀來美麗姿容,當然更懂得訂一份出色的雜誌來高貴一個人的心靈。」編者的信〈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〉,明白宣示《大學雜誌》要做一份知識份子的雜誌:「希望《大學雜誌》在我們的社會裡扮演一個出色的知識份子的角色。」文章提出要編者作者和讀者共同來從事一個實驗,看一看知識份子經由正直及公正的態度而發出的言論,是不是就不會贏得重視?在這個實驗中,編者要到處努力尋找傑出的知識份子,知識份子要勤勉而公正地提出批評和建議,而讀者要經常給編輯們打氣,打氣的方式有兩種:好的地方加以喝采,差勁的地方提出批評。這樣,實驗也許很快就會有一個結果:成功的,或是失敗的。結果,《大學雜誌》經歷二百多期的偉大實驗,開啟了一個知識份子報國的黃金年代。從創刊號目錄可以看出,《大學雜誌》文章分為三大專欄,包括「大學論壇」、「知識與人生」、「文學與藝術」。第一期的「大學論壇」中,從事臺灣政治人類學研究的陳少廷,以〈這一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責任〉為文,引述曾子的「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」,呼籲這一代的中國知識份子,繼承中國士大夫報效國家的優良傳統,肩負起救國建國,復興中華文化的重大使命。陳少廷特別強調,「以言論參與國是,是現代民主國家的國民,尤其是知識份子的一項無可讓渡的權利,更是一項無可逃避的責任。」余光中也在創刊號上撰文,在「知識與人生」中以〈給莎士比亞的一封回信〉,用幽默筆法,諷刺文化官署和學術機構只重學歷,連莎士比亞申請來臺講學,都要百般刁難。「我們是一個講究學歷和資格的民族,在科舉的時代,講究的是進士,在科學的時代,講究的是博士」。

《大學雜誌》創刊號(民國57年1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