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蔥的痕跡

ebook 黃忠散文集

By 黃忠

cover image of 青蔥的痕跡

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

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,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-a-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.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.

   Not today
Libby_app_icon.svg

Find this title in Libby,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.

app-store-button-en.svg play-store-badge-en.svg
LibbyDevices.png

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

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:

Loading...

黃忠先生散文集《青蔥的痕跡》,猶如一盞清純的香茗,品後餘味無窮。一是文中浸潤著微言大義;二是文中充溢著文言大氣;三是文中寄予著禪機大意;四是語言中蕩漾著真情大美。

泰姬陵——忠貞愛情的象徵

有人說,不看泰姬陵就不算到過印度。的確,在世人眼中,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詞。無論國際政要還是普通遊客,但凡到了印度,哪怕日程再匆忙,都要擠出時間去瞻仰一下這座舉世聞名的愛情豐碑。今年春季,我到印度金三角走了一趟,親眼目睹心儀已久的愛情豐碑——泰姬陵。

據導遊和雜誌的介紹,泰姬陵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君主沙杰罕為寵姬泰吉·瑪哈爾修築的陵墓,1631年開工,1653年竣工,歷時二十二年,世界七大奇蹟之一。整個建築通體用白色大理石砌成,外形端莊華美,無懈可擊,寢宮門窗及圍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鏤雕成菱形帶花邊的小格,牆上用翡翠、水晶、瑪瑙、紅綠寶石鑲嵌著色彩豔麗的藤蔓花朵,光線所至,光華奪目,璀璨有如天上的星輝。幾百年來,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為泰姬陵折腰,寫下無數動人的詩篇。但是當你真正站在她面前時,才會深深體會到,泰姬陵之美,原來是任何文字都無法描繪的。絕代有佳人,遺世而獨立。俏立於亞穆納河畔那個潔白晶瑩、玲瓏剔透的身影,秀眉微蹙,若有所思。

泰戈爾說,泰姬陵是「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」。一個如此淒美的比喻,必然血肉相連著一個淒美的故事。阿姬曼·芭奴,這個來自波斯的女子,美麗聰慧,多才多藝,入宮十九年,用自己的生命滋潤見證了沙杰罕的榮辱征戰。沙杰罕封她為「泰姬·瑪哈爾」,意為宮廷的皇冠,真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。不論中外,紅顏自古多是薄命,泰姬在生下第十四個孩子後死去。

男兒有淚不輕彈,只因未到傷心處。死訊傳來,鋼鐵般堅強的沙杰罕竟然一夜白頭,再馳騁縱橫的帝王也終有脆弱無力的時候,他可以在揮手間令萬眾臣服,卻留不住枕邊水一樣的溫柔。於是,一個悲痛的丈夫,動用了皇族的特權,傾舉國之力,耗無數錢財,花費二十二年時間為愛妻寫下了這段瑰麗淒美的愛情絕響。

痴情的沙杰罕本想在河對面再為自己造一個一模一樣的黑色陵墓,中間用半黑半白的大理石橋連接,穿越陰陽兩界,與愛妃相對而眠。可惜夢想在皇室的紛爭中戛然斷裂。泰姬陵完工不久,他的兒子弒兄殺弟篡位,沙杰罕也被囚禁在阿格拉堡。此後整整八年裡,阿格拉堡宮殿的每個月夜,透過一塊水晶石的折射,都有一個傷心的丈夫不眠不休,痴痴地凝望著數公里外月光如洗中愛人的陵墓。

泰姬陵因愛情而生,這段愛情的生命也因為泰姬陵的光彩被續寫,光陰輪迴,代代不息。儘管有人說,沙杰罕只是一個好大喜功的暴君,根本不是多情種子;儘管有人說,泰姬陵美輪美奐的腳下,不知堆砌著多少人的鮮血甚至生命。但是我更願意相信這世上真的有情深義重的男子,有跨越宗教的樊籬,有穿越時空的思念,有生死相隨的愛情。

泰姬陵依然超越著簡單的建築學意義,默默地美麗著,不為別的,只為人心中那一點對愛情的美好嚮往。

感悟九華山

九華山有許多神奇的地方,最令我覺得神祕的是自唐至今這裡釋子肉身不斷。據介紹,從金地藏成為第一尊不腐肉身後,明、清至民國時期相繼出現不腐肉身,直到1979年後竟然也出現了五尊不腐肉身。九華山每一尊不腐肉身都有著一個傳奇的故事,都體現著僧人對精神信仰的苦修追求。佛教認為,這是佛的傳承,是「戒定慧綜合熏修而成」。我非佛教徒,身處紅塵,感悟不了不腐肉身的真諦,但九華山歷代僧人苦修的故事,對世俗的我卻是聲聲金剛棒喝。

帶著對神祕不腐肉身的好奇,我們特地去百歲宮瞻仰供奉在那裡的海玉和尚的肉身。百歲宮位於九華山插霄峰摩天嶺頭,海拔八百多米。來到峰下時,濃霧輕雨,雲霧蒸騰,上山的臺階十分濕滑,為了趕在天黑前能上到百歲宮,我們按捺著攀峰的衝動,乘坐纜車緩緩升上山頂。說也奇怪,在山頂的可見度忽然開闊了,遠山延綿,臥虎藏龍,近山懸崖林立,奇松怪石,滿眼景觀,目不暇接。

下了纜車後,步行在一級一級陡峭的臺階上,體會著信徒朝聖的虔誠心態,一步一步地走向百歲宮,內心特別的安靜,忽然想起王維《山居秋暝》「空山新雨後,天氣晚來秋」,「隨意春芳歇,王孫自可留」的詩句。走走停停,看林木蒼翠,聽溪水潺流,品玩山水,自娛自樂。百歲宮依山勢而建,南高北低,與周圍的峰、石、洞融為一體。寺院為清代建築,大殿屋頂為完整的皖南民居四落水頂。走進大殿,曲徑幽深,層層相接,殿宇宏偉。海玉殿金碧輝煌,香火瀰漫,幡旗飄飄。一群群僧人信眾,有序地走到海玉肉身跟前,頂禮膜拜,神情十分專注,這一刻,大殿顯得特別的寧靜莊嚴。我順著人流,近距離地去感受塗上金漆供奉的海玉肉身。導遊介紹,海玉禪居期間,不食人間煙火,只以黃精、丹蔘等野生植物為食,終年一百一十歲,肉身三年不腐。海玉在九華山苦修四十年,費時二十餘年,刺舌血拌和銀珠抄完八十一卷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經書。我佇立在金身前,靜靜地凝視著,那瘦小的身體似乎蘊藏著一股巨大的力量。

下山回到九華街,已是萬家燈火。九華山的寺院大多是民居式的建築,寺院民居連在一起,僧俗和睦相處,香火中融入了人間煙火,九華山佛教文化,淨化著世俗的名利場。夜宿九華山,傾聽那窗外的風聲雨聲,伴奏著九華山禪院的鐘聲,輕輕緩緩,柔柔安撫,夢遊九華吟留別......

青蔥的痕跡